通行版陀羅尼被之內容解讀

摘要

  「陀羅尼被」俗稱「往生被」,是華人地區常用來超度亡者的用品。它的出現及使用可追溯至清代,是行之久遠的宗教用品。最初陀羅尼被是皇帝對於功勛大臣的賞賜物,後來輾轉流傳至民間,廣為使用。由於陀羅尼被經過一再翻印,布面上的梵文字跡漸漸變形模糊。若要恢復原貌,必須找出原始依據的經典,才能依之校訂解讀。

  陀羅尼被主要有兩種版本:一種是坊間常用的「通行版」;一種是古董店或博物館收藏的「古董版」。二者圖形大致相同,都是塔和數十個圓輪,但內容有些許差異。本文研究對象是通行版陀羅尼被,其主要線索是古董版上提到的「此陀羅尼被乃按《滅惡趣本續》所作也」。

  本文比對《滅惡趣本續》和其相關經典,發現陀羅尼被並非完全依《滅惡趣本續》所作,即中間塔內的梵咒內容主要為「五大陀羅尼」—— 佛頂尊勝陀羅尼、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、菩提場莊嚴陀羅尼、佛頂無垢普門三世如來心陀羅尼及緣起咒。這五個陀羅尼各有其 出處,相同的是,經中都提到書寫該陀羅尼置於塔中的修學方法,所以這是陀羅尼被上咒塔型制的由來。

  陀羅尼被上圓輪的內容,都出自《滅惡趣本續》(全名為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》)及其相關注釋。圓輪的排列有一定的方式,經中提到於頭頂、額、眉間、鼻、右眼、左眼、右耳、左耳、右肩、左肩、腳、右膝、左膝、右腳背、左腳背、右踝、左踝等地方,安置種種佛菩薩的咒語。而陀羅尼被外圍四周,是大小均等的圓輪,內容是金剛界三十七尊,也按一定的方式排列。

  經由比對研究後發現,陀羅尼被的內容是依照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》及五大陀羅尼相關經典,設計製作完成。

一、前言

  「陀羅尼被」(俗稱「往生被」)主要有兩種版本:一種是坊間常見,用於喪葬場合覆蓋亡者的「通行版」;另一種是市面較少見,僅偶見於古董店,或展示於博物館的「古董版」。

  兩岸有數篇探討陀羅尼被的文章:大陸的研究,多側重於文物的外形和歷史考察1;臺灣的研究,則側重於咒語的內容解讀2。目前尚缺陀羅尼被型制由來,以及完整梵字解讀的研究。本文的目的,即在於找出通行版陀羅尼被型制的來由與出處,以及完整解讀其梵文內容。

  陀羅尼被上的梵文是蘭札體,由於流傳久遠,幾經翻印,梵文字跡變形、模糊不清的情形很嚴重,不易辨識。有些通行版的塔外咒輪,書有咒名,如「毘盧遮那佛」、「金剛語佛」等等,但沒有說明出於哪部經典。而古董版的陀羅尼被下方則書有「此陀羅尼被乃按《滅惡趣本續》所作也」等語,因此本文以《滅惡趣本續》為主要切入點,希望能藉此了解陀羅尼被的型制由來,同時解讀出陀羅尼被上的梵文內容,據以校訂並重新書寫,以彌補時下各版本梵字變形模糊之憾。3

  《滅惡趣本續》係簡稱,全名為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》,收於《德格版.西藏大藏經》編號第483 經。483 經的注釋很多(包括《西藏大藏經》485、2577、2624-2625、2627-2628、2630-2638 等經,詳見參考書目),其中最重要的注釋是編號第485 經的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一分》。除了藏文本,目前還有英譯本4 可參考。

  

  1 于善浦,〈陀羅尼經被考〉(二),《鑒寶》1;〈陀羅尼經被考〉 (三),《鑒寶》3。

  2 林光明,〈漢傳陀羅尼被與尊勝咒關係之研究〉,頁31-54;〈漢傳陀羅尼被續考〉,頁41-68。

  3 由於通行版和古董版陀羅尼被的內容有出入,本文針對通行版陀羅尼被,解讀其梵文內容。

  4 Tadeusz Skorupski, The Sarvadurgatipariśodhana Tantra: Elimination of AllEvil Destinies: Sanskrit and Tibetan Texts with Introduction, English Translationand Notes.

  

  常見的通行版陀羅尼被,為長方形布質品,尺寸約182cm×108cm、或200cm×114cm。布面上印(或繡)有圖案,圖案的內容可以略分為「塔」、「塔外圓輪」及「外圍四周」三個主要部分。陀羅尼被的中央部份,是一個佛塔。佛塔之外,則有大小不等的圓形咒輪共二十一個。而在「塔」和「塔外圓輪」的「外圍四周」,則有三十六個大小均等的圓形咒輪,整齊排列。塔及圓輪內寫滿梵文陀羅尼。以下依序解讀說明。

  

二、咒塔

  陀羅尼被中央是一塔形,塔內有長短不等的二十三個咒語,從塔頂而下,內容依次是:1. 尊勝近心咒、2. 尊勝長咒、3. 尊勝近心咒、4. 尊勝心咒、5. 六字大明咒、6. 文殊五字咒、7. 金剛手咒、8. 洗除罪障真言、9. 百字明、10. 佛頂無垢普門三世如來心陀羅尼、11. 底哩三昧耶、12. 不動金剛咒、13.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、14.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根本咒、15.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心咒、16.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近心咒、17. 金剛壽命真言、18. 白蓮花頂髻無垢咒、19. 緣起咒,以及最後20. 吉祥語。另外,塔內有上、中、下三個圓形咒輪,分別為21.加持身咒、22. 加持語咒、23. 加持意咒。

  上述二十三個咒語,若將同一個咒語的「根本咒」、「心咒」、「近心咒」算成一個咒,那麼塔內就只有十八個咒語。

1-4

尊勝咒

5

六字大明咒

6

文殊五字咒

7

金剛手咒

8

洗除罪障真言

9

百字明

10

佛頂無垢普門三世如來心陀羅尼

11

底哩三昧耶

12

不動金剛咒

13

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

14-16

菩提場莊嚴陀羅尼

17

金剛壽命真言

18

白蓮花頂髻無垢咒

19

緣起咒

20

吉祥語

21

加持身咒

22

加持語咒

23

加持意咒

  在這十八個咒語中,僅塔內⑯⑰⑱:上、中、下三個圓形咒輪,以及⑤「洗除罪障真言」和⑨「不動金剛咒」二個咒語出自於483 或485 經,塔內其他十三個咒語都沒有在這兩部經裡面。也就是說,陀羅尼被的主體中央咒塔的內容,①~④、⑥~⑧、⑩~⑮等十三個咒,占2/3 過大半數咒語並非出自483 或485 經。那麼,所謂陀羅尼被是「按《滅惡趣本續》所作」一語,就不能完全適用於中央咒塔了。

  那麼陀羅尼被中央咒語的出處又是什麼呢?關於此點,在請教過幾位學者專家後,承噶陀仁波切指點,得知咒塔的主要內容為「五大陀羅尼」,即「佛頂尊勝陀羅尼」、「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」、「菩提場莊嚴陀羅尼」、「佛頂無垢普門三世如來心陀羅尼」及 「緣起咒」。

  筆者統計發現,這五大陀羅尼的篇幅長度占全部咒塔3/4,其餘咒語占全部咒塔1/4。所以噶陀仁波切所說「咒塔主要內容是五大陀羅尼」是很確實的。

  不過,這五大陀羅尼為什麼要書於塔內呢?原來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中提到,以五大陀羅尼為佛陀法身舍利裝藏5。而且此五大陀羅尼的

  5 《佛說造像量度經解》卷1:「顯密兩教,俱有『裝藏』之說,而悉言用舍利。中具二種,或曰四種。法身舍利作第一,生身舍利次之。故西土風俗,多用法身舍利,即『五部大陀囉尼』以為上首,一切經呪文辭是也。『五大出處經典裡,也都提到修學該咒的方法之一,即是書寫該陀羅尼置於塔中,所以這是陀羅尼被上咒塔型制的由來。(塔內全部梵文咒語內容及出典,請參閱本文末之附錄一)

  

  

三、塔外咒輪

  塔外有二十一個大小不同的咒輪,由左至右、由上至下,依次為:1.寶華佛咒、2. 淨惡趣佛咒、3. 毘盧佛咒、4. 花盛佛咒、5. 釋迦能仁佛咒、6. 文殊咒、7. 金剛輪咒、8. 根本明咒、9. 金剛勇士咒、10. 金剛王咒、11. 金剛欲咒、12. 金剛善咒、13. 金剛寶咒、14. 金剛日光咒、15.金剛幢咒、16. 金剛喜笑咒、17. 金剛法咒、18. 金剛語咒、19. 往生咒、20. 多聞、廣目天王咒、21. 持國、增長天王咒。

  其中第1、3、6、9、11、12、13、14、15、16、17、18、19 咒,出於483 經及其主要注釋本485 經,但缺第2、4、5、7、8、10 咒。還有,第20 和21 四大天王咒,483 經內只有種字,沒有咒語,所以整體說來,塔外咒輪的內容在483 經中是零碎的、不足的。接著進一步考察483 經的相關注釋,發現《德格版.西藏大藏經》2628 經《如來應供等正覺一切惡趣清淨威光王儀軌釋》內,有全部塔外二十一個咒輪,咒語內容完整,並有詳盡的咒名以及咒語安放的位置。

  (梵咒詳細內容,請參閱文末附錄二)

  所以,古董版陀羅尼被上所說陀羅尼被是按《滅惡趣本續》所作,這個說法也是確實的――塔外咒輪的內容,的確是出於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》及其相關注釋。

  

  陀囉尼』者:一、『佛頂尊勝呪』(此呪世人多知之);二、『佛頂放無垢光明呪』(在《大藏》「忠」字函);三、『正法祕密篋印呪』(同上);四、『菩提場莊嚴呪』(「不」字函);五、『十二因緣呪』也。」(CBETA, T21, no. 1419, p. 951a5-11)

  

  

四、外圍四周

  陀羅尼被的最外圍四周,由三十六個大小相同的咒輪整齊環繞,這些咒輪有如花朵一般,有中心和六個花瓣,花瓣上書寫咒語,中心處書寫種子字。

  這些外圍咒輪是金剛界三十七尊,內容是:

  (一)五佛:毘盧遮那佛、阿閦佛、寶生佛、無量壽佛、不空成就佛。

  (二)四波羅蜜:金剛波羅蜜菩薩、寶波羅蜜菩薩、法波羅蜜菩薩、業波羅蜜菩薩。

  (三)十六菩薩:

    1. 阿閦佛之四親近:金剛薩埵、金剛王菩薩、金剛愛菩薩、金剛

    2. 寶生佛之四親近:金剛寶菩薩、金剛光菩薩、金剛幢菩薩、金剛笑菩薩。

    3. 無量壽佛之四親近:金剛法菩薩、金剛利菩薩、金剛因菩薩、金剛語菩薩。

    4. 不空成就佛之四親近:金剛業菩薩、金剛護菩薩、金剛牙菩薩、金剛拳菩薩。

  (四)八供養,有內外之分:

    內四供養:嬉、鬘、歌、舞菩薩。

    外四供養:香、華、燈、塗菩薩。

  (五)四門(又名「四攝」):鉤、索、鏁、鈴四菩薩。

  上面提過,外圍咒輪共有三十六個,而這裡是金剛界三十七尊,還有一尊即是五佛的中心——毘盧遮那佛,位於哪裡?陀羅尼被咒塔約中央處(即塔內第8 個咒)是「洗除罪障真言」,該真言又稱為「毘盧遮那佛咒」。另外,在陀羅尼被的中間上方之處,也就是塔外咒輪第3 個是「毘盧佛咒」。

  

  金剛界三十七尊有固定的排列方式,中央是毘盧遮那佛,剛剛說過是在陀羅尼被的中央,其他三十六尊位於外圍四周,說明如下:

  鉤、索、鏁、鈴位於四門,如下面左圖所示;四佛、四波羅蜜菩薩分別位於四門的兩側,如下面右圖所示:

鉤、索、鏁、鈴

  十六菩薩兩兩位於四佛及四波羅密菩薩的兩側,如下左圖所示;然後是內四供養菩薩和外四供養菩薩,如下右圖所示:

十六菩薩兩兩位於四佛及四波羅密菩薩的兩側

  所以,從上面幾張圖可知,金剛界三十七尊的排列位置是一組一組地按照固定位置安放,經典中咒語和種字也是一組一組地出現。如jaḥ,hūṃ, vaṃ, hoḥ 是鉤、索、鏁、鈴四菩薩的種字;hūṃ, trāṃ, hrīḥ, āḥ 是嬉、鬘、歌、舞菩薩的種字。其他香、華、燈、塗;薩、王、愛、喜等等,經典中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介紹。而附錄三中的編號所示,則是為了方便從陀羅尼被上方中央位置順時針方向依次說明,所以是:1. 金剛鉤菩薩、2. 金剛波羅蜜菩薩、3. 金剛愛菩薩、4. 金剛喜菩薩……等等。

  關於外圍四周的咒輪,出自於何經?經考察發現,483 經內有三十七尊全部種子字,但沒有咒語。進一步研究發現,《德格版.西藏大藏經》第2631 經《吉祥一切惡趣清淨曼荼羅儀軌悲鬘》及2632 經《吉祥一切惡趣清淨死屍護摩儀軌》有完整的三十七尊咒語及種字。(詳細內容,請參閱附錄三)

  

  

五、結論

  整張陀羅尼被上的梵文內容,可以簡單地說明:被上的圖案圓輪內的梵咒,皆出自483 經——《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者清一切惡趣威光王儀軌》及其相關注釋經典,塔內梵咒是五大陀羅尼及其他數個咒語。

  本文已將坊間流通的陀羅尼被(即本文稱之通行版陀羅尼被)之經典出處、梵文內容、型制由來作簡單陳述。陀羅尼被的研究,還有很多空間尚待探討,願有志研究者繼續此一課題。願使正法久住,廣利有情!

  目前筆者已依此內容,將陀羅尼被重新書寫,印刷流通。(新製陀羅尼被,如次頁圖)

  

  

吉祥被-棗紅色

吉祥被

(棗紅色)

吉祥被-灰色

吉祥被

(灰色)

吉祥被-梅粉色

吉祥被

(梅粉色)

吉祥被-淺紫色

吉祥被

(淺紫色)

往生被

往生被

  本文引用:

  中華佛學研究 第十九期 頁149-178(民國一○七年),新北:中華佛學研究所 - 通行版陀羅尼被之內容解讀∗

  (2018 年刊行,2020 年6 月修改,12 月換新版圖)

  作者:徐立強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

  

  如需詳細文章請點擊右上角 ' 通行版陀羅尼被之內容解讀下載'

  

  

塔內咒語名稱位置

通行版陀羅尼被之內容解讀